“会议经济”里有几成是福利?

由中国会议酒店联盟编写的《中国会议蓝皮书》11月13日发布,《蓝皮书》显示:我国每年举办会议高达几千万个,参加会议者有上亿人次之多,年均增长20%。我国许多城市被冠以“国际会议之都”,而国际会议和大型会议协会对全世界232个城市举办的会议按国际会议排名,我国内地仅北京、上海等6城市上榜。(见11月14日《人民日报》)

会议经济不是坏事,本身也是产业经济范畴之一。每年2800亿美元的会议消费足以使它成为众多城市和国家关注的焦点产业。一个国际性会议,譬如可以提升地区或城市的知名度,促进当地与外界的技术贸易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会带动当地旅游业、酒店业、交通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会议经济实际上也是一个市场或区域经济的深度测试,是城市与国家经济的助推器。

然而我们的会议经济在“近万亿元”产值的背后,有几个诡异的特点:一者,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只有两种主要会议,社团会议和公司会议,其比例为8:2,但由于我国存在大量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形成了庞大的政府会议市场;二者,我国社团会议数量极少,相反,我国目前126万个事业单位、为全国41万个社团组织的3倍,因此形成重要而独特的事业单位会议市场;三者,从会议规模来看,人数低于100人的会议占全国会议总量的47.1%,500人以上会议仅占10.1%,而国际上人数500人以上的会议占会议总量的28.3%。

以上数字起码说明三个问题:一是社团组织发育不成熟,会议经济水平较低,二是政府类机构成为会议经济的“重要引擎”;三是低水平的会议经济导致场馆浪费严重,这与当年展览业一窝蜂发展如出一辙,豪华会议中心层出不穷,利用率极低。

更重要的是,眼下国内的会议经济更像是“福利经济”——开会不像一种苦差事、而成为一种“恩典与享受”,每会必有纪念品、每会必有旅游节目,吃喝玩乐一应俱全,不少会议基本不考核绩效,也没人探究要从“会议支出”中收回什么。

会议经济的异化,是熟人规则与财政约束偏软使然。不开会,不能联络“关系”;不开会,不能体现“级别待遇”——会议产业陷入一种畸形泥沼,而诸多所谓“国际会议之都”,不过是自娱自乐的“内销会所”。“会议经济”里有几成是福利经济?搞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厘清“近万亿元”产值背后的真相。(邓海建)2011年11月15日 来源: 工人日报

山东展协,山东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