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可 | 京津冀展览业衰落的原因探析与解决之道

2016-09-19 今日会展 今日会展
今日会展

微信号expotoday

功能介绍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第一时间权威发布国内外展会信息。

风光不再——京津冀展览业失去的10年

过去曾经在中国展览业中并驾齐驱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经过最近10余年的发展与变迁,而今再也无法“称兄道弟”,在展览行业影响力方面的差距已经明显拉开。根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的统计,2015年全国共有30个总展览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的展览会,其中长三角12个,珠三角11个,而京津冀只有2个;共有124个总展览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展览会,其中长三角40个,珠三角33个,而京津冀只有12个;2015年各行业排名前三位的363个展览会中,长三角有118个,占32.5%,珠三角有84个,占23.1%,京津冀只有40个,仅占11%。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目前长三角地区以绝对优势稳坐中国展览业的头把交椅,珠三角地区紧随其后,依旧处于强势地位,与此相反,津冀地区已经风光不再,在三大经济圈展览业中的相对地位已经远远落后。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着近年来北京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中国国际汽车商品交易会(CIAPE)等重量级展览会相继从北京移师上海,使得本已落伍的京津冀展览业更为雪上加霜。

展览业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也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京津冀地区展览业的逐步衰落和近年来出现的“北展南移”现象,不仅流失了展览会举办期间所能够带来的巨大商业机会,而且对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形象和长期的产业发展都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原因分析——京津冀展览业的问题出在哪儿

展览会的选址从本质上体现了主办方对举办地的综合评价。越来越多的展览会之所以选择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举办,甚至部分知名展览会从京津冀地区移师长三角举办,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主办方对京津冀地区总体办展环境的不满。那么,京津冀地区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是什么力量导致这些展览会的离开呢?从举办展览会所需要的基础条件出发,我认为主要有如下三点:

据统计,2015年长三角、广东省和京津冀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1.3万亿元、7.3万亿元(其中珠三角5.8万亿元)和6.9万亿元,其中长三角和广东省分别比上一年度增长8.2%和8.0%,而京津冀地区除天津保持了9.3%的增速外,北京与河北的增长率均降到7%以下,分别为6.9%和6.2%。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与长三角以及广东省(含珠三角地区)相比,不仅经济总量逐步拉开了差距,而且在增长速度方面也呈现出进一步放缓的态势。特别是在新一轮供给侧改革中,河北更成为压缩产能的重灾区。展览业是服务于投资和贸易的平台产业,展览业与区域经济相伴而生、相互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速的放缓进一步打击了展览会举办者的信心,从而导致很多展览会更加倾向在经济活跃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举办。

过去的十余年间,在强劲的需求拉动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展览业异军突起,不仅展览会的数量迅速增多,展览会的规模和影响力同样在不断提升,许多展览会已经逐步跻身亚太地区甚至全球的前列。如前文所示,目前全国已有120余个展览会的展览面积超10万平方米,已有30余个展览会的展览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遗憾的是,京津冀地区除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和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刚好达到10万平米的室内展览面积外,其余展馆均为中小展馆,根本无法满足规模迅速增长的展览业发展需要。

展馆容量是制约展览会发展的基础要素,由于京津冀地区10万平方米以上展览场馆的严重短缺,从而导致很多大型展览会大多只能选择在广州和上海等地举办。另外,伴随着京津冀地区展览会规模的扩大,如果没有新的场馆建成,将来可能有更多的展会选择外移。

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中心城市,北京在市场规模、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均具有举办大型展览会的独特优势,但是作为中国的首都和人口超过2000万的特大型城市,北京在疏解城市压力、保障首都功能和促进展览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现实冲突。

一方面,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北京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建国60周年庆典、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等多个大型活动,当这些活动与贸易展览发生时间冲突的时候,为了更大的国家利益,许多展览活动不得不延期举办甚至取消,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展览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为了疏解城市拥挤、确保城市安全,在北京举办展览会不仅需要履行更加严格的审批程序,而且在防火、防爆、防突发事件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北京举办展览会面临许多现实困难,而天津、河北的承接能力没有相应跟上的情况下,京津冀地区展览业的整体下滑和大型展览会的南移自然会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展览业衰落的影响——更可怕的事情在后

展览业作为一种具有产业引领价值的高端服务业,不仅能够给主办城市带来大量“看得见”的直接经济收益,带动包括创意策划、广告传媒、装饰搭建、住宿餐饮、交通物流、观光旅游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给主办地区带来全球最新的商业理念、最新的生产技术、最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和最全的贸易网络。一个地区展览会的外迁,流失的不仅仅是那些看得见的直接收入,更为可怕的是,可能流失了很多看不见的未来发展机遇。

实际上,展览业作为服务于投资和贸易的平台行业,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起到了明显的“加速器”功能。在区域经济上行的时候,蓬勃发展的经济态势为展览业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能够吸引更多的展览会前来举办,而展览会又给区域经济注入了更多的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从而进一步加速了经济的增长。相反,区域经济下行的时候,有可能打击展览会举办者的信心,迫使更多的展览会离开本区域而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而展览会的流失又会进一步缩减劳动力、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的注入机会,从而使区域经济雪上加霜。

由此看来,展览业的兴衰成败不仅仅是展览行业内部的事情,更关系到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为此,需要从促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视角高度重视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展览业的衰落态势和近年来出现的“北展南移”现象,决不可掉以轻心。

未来选择——大力培育展览业任重道远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展览业的衰落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北展南移”也不再是一个特殊的个案,这种状况必须引起京津冀地区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京津冀地区展览业的整体衰落和“北展南移”的背后,不仅反映了展览会组织者对该区域增长信心的不足,而且在一定程度也反映了展览场馆、公共服务等供给方面的不足。对京津冀地区来说,展览会的流失不仅仅是展览会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的流失,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利影响。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我认为政府需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在很多人传统的认知中,展览业的主要价值是能够给主办城市带来直接商业机会,增加劳动力就业和居民收入,但是对隐藏在展览会中的技术、信息以及商业网络等方面的价值认知不足,从而导致很多人对展览会的流失掉以轻心。政府部门的当务之急是要重新评价展览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从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展览业在其中的潜在影响,力争将展览业培育成真正能够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先导产业。

虽然北京淡化了“经济中心”的战略定位,但京津冀地区在国家战略中不仅需要进一步强化“经济中心”的功能,而且需要担当辐射中国大北方的历史重任。展览业作为促进投资和贸易的重要平台,在京津冀地区不仅不能弱化,而且应该不断加强。为此,需要从京津冀地区的战略功能出发,合理规划展览业的区域布局、层级布局和行业布局,通过培育引领区域发展的品牌展览会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地区展览业的影响力,力争做到从当前“北展南移”转变到到京津冀地区的“内部转移”,甚至在未来能够实现“南展北移”。

无论从京津冀的区域功能定位和辐射能力看,还是从展览会自身的发展态势看,京津冀地区缺乏高规格、大规模的展览中心已经成为制约展览业健康发展“短板”。京津冀现有的展览场馆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兴建的,虽然在满足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这些场馆不仅设计规模和功能配套等方面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展览业的要求,而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已经无法承担新的历史使命。为此,建议重新规划论证京津冀地区展览中心的项目建设,并将其定位于能够体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符合现代展览场馆趋势的标志性项目。

从近年来的发展态势看,北京、天津、河北都比较重视展览业的发展,分别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政策,从土地规划、场馆建设、项目引进、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展览业的发展。但是,从这些政策的实施结果看,一方面导致了展览中心的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引发了展览市场的内部竞争。不仅没有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而且还引发了内部市场的非正常竞争,结果导致了目前京津冀地区的展览业“规模小、主题散、效果差”的局面。因而,通过政府间的协同运作,站在提升京津冀展览业总体实力的角度,进一步优化政府支持方式,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通过政府间合作来形成合力,已经成为提升京津冀地区展览业总体实力的必然选择。

来源:中国对外贸易杂志,作者:刘大可

山东展协,山东会展